何不過個“低碳清明節”
清明節將到,近來,在我市各地,趁著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男女老少紛紛上山掃墳祭墓,從肩扛的頭頭燒豬和燒餅水果等各式豐盛祭品,我們已很容易品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富裕和甜美。
然而,某些人家祭品奢侈及荒誕也令人皺眉。除了燃放5萬頭、10萬頭、20萬頭、乃至50萬頭鞭炮及香燭冥幣之外,還陪燒什么“小姐”、“麻雀”、“汽車”、“豪宅”。一時間,本是清凈的環境變得烏煙瘴氣,本來綠色的山頭變成斑駁陸離。盡管也帶來熱鬧,但其污染也不言而明。
來自民政部網站的消息,民政部清明節工作辦公室對3月20、21日各地群眾祭掃的情況進行了匯總分析,發現今年祭掃高峰比往年提前了一周。僑鄉清明拜祭,家家戶戶都會出動,假若在每座墳墓上都燒上數萬頭的鞭炮,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該有多大?由此,一個問題也擺在公眾面前,這就是過“低碳清明節”。
何謂“清明”?《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農歷清明時節就具有這般特點,在清明時節拜祭先人就是要慎終追思,因此,清明節需要“清明”。而今,祭掃到處烏煙瘴氣就與清明時節的本來意義相悖了。
我們知道,祭拜先人焚燒各種紙錢、紙元寶、紙豪宅、紙汽車及鞭炮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嚴重污染環境,因此,“低碳清明節”就值得提倡。不久前,來自國家多個部委專家在考評江門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時,曾建議把江門市列為“低碳經濟城市”。而今,一方面,我們正在組織“低碳經濟”、“過低碳生活”;但另一方面,公眾又大量地焚燒鞭炮和各種祭品,搞“高碳活動”,這就與“低碳經濟”要求相矛盾。
“低碳清明”能否推廣,答案應是肯定的。據悉,近日在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道路兩側的文明祭掃宣傳彩旗,甚至出現了粉紅色、綠色的旗幟。帶著孩子來給父母掃墓的金先生說,清明也是踏青的時候,這樣輕松的環境布置,更有春天的感覺。哀思親人同時,美好的環境更容易讓我們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生活。還有一些網站開設了“網上祭奠”,網上祭祖既節省時間又環保經濟。在清明節來臨之前,記者在一些祭祀網站發現,在網上紀念館里,不但可以上香、祭酒、獻花、點歌。甚至還能附上逝者的照片、生平介紹,還能抒寫表達哀思的祭文和生前故事。如果有關于逝者的視頻,還能上傳上去。
當然,話又說回來,倘若一下子禁止燃燒鞭炮,完全不燒紙祭品恐怕也不現實,這需要有個替代物,因此,推出低碳鞭炮及低碳燒紙制品就擺在相關部門面前。倡導環保祭掃,綠色掃墓需要做很多工作,但首先要讓“低碳清明節”的口號響起來!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