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 給我們上了怎樣一課
我國西南地區旱情持續蔓延,當地的大米、藥材、蔗糖、鮮切花等產量驟減。這一系列的干旱“病癥”,已波及全國市場。不僅黃果樹、漓江等景點“瘦身”嚇跑游客,米價在部分城市也悄然上漲,糖、鮮切花價格普遍走高,西南產藥材價格翻番。
可以預見,西南旱情對農業生產等造成的影響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其中,基礎性產品帶來的價格波動,會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或大或小的影響。然而這還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就社會層面、生態層面而言,影響與改變也正在發生。
對西南旱災,我們無法置身其外。3月22日是第18個“世界水日”,同時所在的星期是第23個“中國水周”,然而,干旱與沙塵暴已經在這個以水為主題的時期內唱起了主角。從3月19日開始的北方沙塵暴使我國多個城市受到影響。不僅僅是沙塵暴,氣候變暖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在全球氣候異常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將來是否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惡劣天氣?接踵而至的極端天氣又給我們發出怎樣的信號?據氣象部門有關資料顯示:由于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20世紀九十年代是自19世紀中期開始溫度記錄工作以來最溫暖的10年,在記錄上最熱的幾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此外,高山冰川也在逐漸消退,在過去40年里,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3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
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是巨大和深遠的。因此,關注氣候變化,關注全球變暖現象,是在關注我們的生存、發展和健康,也是在關注我們的未來。作為普通公民,關心氣候變化,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從細節做起。我們提倡“低碳生活”,不應該是一種時尚,而是從今往后代代相傳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從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關心全球氣候變暖,我們要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實在在地帶入生活。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