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仍是造園核心價值觀??第47屆IFLA發言綜述
昆曲有句經典唱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自古“江南園林甲天下”,而“蘇州園林甲江南”。5月28日,備受業內關注的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第47屆世界大會在古城蘇州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風景園林領域的2500余位專家、學者和一線景觀設計師共聚一堂,圍繞“和諧共榮???傳統的繼承與可持續發展”主題,分別從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管理養護、生態系統的恢復發展及可持續的風景園林工程技術等多個角度展開了交流探討。
延續發展傳統克服“趨同”
多位專家提到傳統園林特色消失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許多領域都出現文化趨同現象,表現在園林方面,則為“千城一面”:各地園林風格、形式雷同,片面追求西方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模式,導致傳統園林特色日漸消失。
對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干峙在會議主旨報告中特別指出,風景園林創作的目標是讓園林中的人身心俱怡,體驗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國傳統園林在這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蘇州園林,人們能夠從中體味到中國古典園林對自然的尊重與對傳統文化的汲取,這種思想不斷地延續和發展,仍然是當代風景園林營造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孟兆禎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領大家再次走進蘇州古典園林的詩意山水之中,詳細介紹了“物我交融”和“比興”的設計手法。他還強調中國當代風景園林的發展,要深入研究傳統園林文化和本土資源環境的特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貫中西,博采眾長。
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所所長胡潔在題為“山水城市???21世紀中國特色生態城市”的發言中指出,西方文明背景下孕育的生態城市,多從量化指標和科學技術角度評價城市,而城市作為一個發展的整體系統,不僅包含自然要素,還有人文和社會特征?!吧剿鞘小蹦J秸前凑罩袊说奈幕瘋鹘y,把自然、人、城市有機融合,尋求傳統園林“人與天調、天人共榮”的和諧發展模式,因此它是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模式。
園林專家和景觀設計師還進一步強調,傳統園林的現代繼承并非是對傳統形式的模仿,而是將傳統園林的哲理、思想應用到當代園林中,進行創新設計。
可持續發展需要多元化
風景園林作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礎設施,在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全球都在積極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背景下,風景園林事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
多位專家指出,景觀的發展只有集社會、生態、經濟價值于一體,才能實現可持續性。來自日本的前造園學會、城市規劃學會會長進士五十八在發言中呼吁,風景園林從業人員應該更多地關注和思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和文化景觀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進士五十八指出,富有多樣性的土地利用可以強化生物的生息。創造回歸自然的途徑,倡導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的幸福感。通過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文化景觀的活用,創造景觀的多樣化,進而實現風景園林的可持續發展。以日本屋頂綠化栽植水稻田為例,稻田的水生環境吸引了大量昆蟲、鳥類,增強了生物多樣性,這種形式又讓居民很樂意到屋頂參與稻田管護,形成了社會活動的多樣性,最終進一步形成風景的多樣性。
會上,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還就多種園林景觀形式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討。杭州市副市長張建庭結合杭州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總結了風景名勝區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經驗,即保護生態環境、挖掘文化內涵和體現民本思想,并重點就增強生物多樣性、重視疏浚和飲水、“原真性”保護和修繕等方面進行了介紹。
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的王沛永介紹了主題公園的綠色可持續設計等,通過對雨水的收集利用、各類垃圾的再利用及增加綠色能源等手段,實現風景園林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