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推廣屋頂綠化有巨大空間
“在工廠推廣屋頂綠化有巨大空間”
在寬闊的廠房頂上建個屋頂花園,或者種上水果蔬菜,或者鋪上草坪,工人們在工作之余可以來這里小憩。
做屋頂綠化的同時做好雨水收集系統,用來澆灌屋頂的草木,可節省不少自來水,還減輕了地下排水系統的壓力。
植物是最好的隔熱材料,離墻20公分做個鐵架子,在廠房西墻、南墻種些爬藤的植物,比如金銀花、扁豆、絲瓜等等。
工廠有大量工人,每天產生很多糞便,挖個沼氣池可以發電,沼渣沼液還是屋頂花園中最好的有機肥料。
“最好的環保就是生態環保,在工廠推廣屋頂綠化有巨大空間。”8月18日,世界屋頂綠化協會秘書長王仙民向記者描繪了上述美好的設想。
低碳經濟時代到來,企業在節能減排上動足了腦筋。他覺得“相比在廠房上建太陽能屋頂,做屋頂綠化成本更低,更可行。”
世界上有很多偶然,比如王仙民與屋頂綠化的緣分。他第一次看到屋頂花園是在上世紀90年代去新加坡的時候,“當時我就覺得這是多好的東西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拓展綠化空間,既環保又美觀,應該在國內推廣”。
2000年,這個原本在北大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退休了,用自己多年的稿費建立了北京屋頂綠化協會。“單單房租和工作人員開支每個月就要幾萬元錢,別人都說是在做賠本的買賣。”
推廣之初還面臨許多不理解。“剛開始很多人都說我們瘋了,居然要在屋頂上建花園。”他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官員說,“我本身就是做農業的,要在屋頂上種花種菜,簡直瞎胡鬧!”
直到2004年,機會來了。為了迎接奧運,北京東四九條做了個屋頂綠化改造項目。經測量,改造后這一地區的大氣污染程度從全市倒數第二排到了第二位。由此,北京市決定,從2005年起全市每年推廣10萬平方米屋頂綠化。
王仙民走了國內外很多地方交流推廣屋頂綠化的經驗,被世界屋頂綠化協會聘任為秘書長。他覺得德國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們1982年立法強制推廣,有相應政策配套,開發商蓋房子占用了多少綠地就要重建多少綠地。”
對于國內走在屋頂綠化發展前沿的成都和深圳,他分析說,前者主要靠政府力量推動,從房地產立項這一源頭抓起,很快就大面積推廣開了;后者主要靠市場力量推動,深圳有許多香港人,他們青睞帶屋頂花園的房子,有需求自然就能把市場做大了。
不過,從全國范圍來看,屋頂綠化推廣的步伐并不快,他認為主要是知道的人太少。“這其實是窗戶紙一點就透。比如在廠房上做屋頂綠化,很多企業都有能力做,只是他們不了解這方面情況而已。”他說,“宣傳很重要,核心還是要政府加大推廣和支持力度。建公園、修馬路都是政府買單,為什么屋頂綠化不行?”
眼下的上海世博會給了他很大的希望。50%的世博建筑物都做了屋頂綠化,中國館更是其中翹楚,世界屋頂綠化大會也于5月7日在上海召開。“世博會的口號就是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這將掀起一波屋頂綠化的新浪潮,我有信心用不了幾年就會迎來大發展。”
事實上,今夏國內不少地方持續高溫,部分原因是高樓林立形成的熱島效應。用空調耗電多,而且使大氣溫度更高,這是惡性循環,屋頂綠化則能隔熱降溫。“城市里最昂貴的是土地,屋頂綠化是城市中心區最廉價的綠化方式,用生態的辦法節能減排,花錢最少,效果最好。”
目前,王仙民還在研究一個新農村建設項目。“現在農村在搞城鎮化,可以在屋頂上種水稻,地下一層種蘑菇,院子里挖沼氣池,西墻南墻種蔬菜。”聽起來像個天方夜譚,但他告訴記者,浙江紹興有個叫彭秋根的農民已經在屋頂種了好幾年水稻,屋頂溫差大,光照充足,收成不錯。
“推廣任何新鮮事物,總要有人走在前頭。”這位69歲的老人談起屋頂綠化的廣闊前景興致勃勃。(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