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綠化:水泥森林中的詩意棲居
王仙民在分析國內外屋頂綠化率懸殊的原因時表示:“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是制約其推廣的最大‘絆腳石’。目前,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沒有將其納入強制性推廣范疇。而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也僅對公共建筑提出了‘建筑屋面采用種植屋面技術’的要求,且是作為優選項,沒有硬性規定。屋頂綠化仍處于自發建設狀態。”
與地面綠化相比,屋頂綠化的建設、維護難度較大,對建設者的資金儲備、技術儲備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房屋在建設規劃、審批階段沒有做足準備,再進行大規模的屋頂改造,增添設備,需要花費大量的經費。”全國最大屋頂菜園——深圳廣桑園市場部總監黃凌說,以廣桑園為例,屋頂改造及設施建設耗資近1000萬元。同時,后期管理和維護經費,每平方米也要在150元~200元/年。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廣桑園將這片綠化屋頂進行了商業運作,即通過收取菜園租金、對外出售無公害蔬菜,彌補建設和維護費用。
屋頂綠化還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屋頂的載荷能力、防水層滲透、栽培基質持續有效性保持、栽培植物選擇等多方面的問題。洛陽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王新武表示,要實行屋頂綠化,建筑物須在構建之初就根據房屋建筑所處的環境及具體使用要求,計算所需荷載,確保建筑的安全。
對于建筑的建設者、所有者而言,沒有明確的屋頂綠化責任,種植、維護的過程中還需投入相應的人力、財力,其主動參與屋頂綠化的意愿不是很強烈。屋頂綠化在全國推廣得并不順暢。
政策杠桿撬動綠色產業
反觀國外屋頂綠化普及率高的國家,政策扶持的力度都是相當大的。
如日本很多城市把屋頂綠化作為一項義務,東京在2001年開始強制性推廣屋頂綠化,新建建筑屋頂20%的面積進行綠化。相關政策出臺后,日本的屋頂綠化得到迅速發展。
除了出臺強制性的政策,不少國家在財政鼓勵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等方面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德國近20年來在屋頂綠化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工作,也具備了世界上較完備的政策體系,包括出臺《聯邦自然保護法案》、《土地利用規定和污水費用法案》、《環境影響評價法案》等。德國各地區對屋頂綠化的補助費用在每平方米25~60歐元之間。建設屋頂綠化可以降低50%的排水費。
王仙民表示:“屋頂綠化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而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單純交給市場是無法解決的,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將其推廣開來。不然,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的不少城市已經意識到屋頂綠化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通過政策驅動屋頂綠化的發展。杭州、成都等地已經出臺專門的文件,強制性實施屋頂綠化;上海將屋頂綠化納入節能建筑設計標準,從單一的財政補助擴展到減免稅費、低息貸款、綠地率有限折算等多種方式。北京、深圳、大連、鄭州等大批城市,紛紛行動起來,根據自己的情況,制訂了城市綠化條例,大規模地推進屋頂綠化。
各地政策的相繼出臺,不僅讓從業人員看到希望,也讓越來越多的大眾意識到屋頂綠化的重要性,紛紛參與其中。相信不遠的未來,海德格爾憧憬的“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的夢想將演變為現實。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