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古村落 保護仍然活著的歷史
文物是凝固的歷史,而古村落是仍然活著的歷史。我省有8個古村落走進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他們如今都是300多歲的“老人”了,怎樣讓老邁年高的古村落健康地活下去,請看本報調查——
2014年12月18日,雪后的腰站村,一片寧靜祥和。這個走過了300余年歷程的古村落,依然保留著完整的歷史格局:“玄菟古道(罕王路)”從村中穿過,“上下馬石”被砌在肇姓村民的臨街院墻里;“東、西安樂堂”(皇帝祭祖時的行宮)遺址清晰可見,“青磚小瓦房、四合院、萬字炕”的滿族老宅仍保存完好。作為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它平靜地向世人講述著滿族的發展與變遷。就在一個多月前的11月25日,腰站村和省內其他七個村一起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行進的今天,還能存留下來的古村落越發顯得彌足珍貴。這是仍然活著的歷史,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傳統村落是怎么活到300多歲的
腰站村是目前遼寧東部滿族發祥地中唯一的清皇室后裔聚居地,肇氏先祖阿塔是努爾哈赤三祖父索長阿之孫龍錫的次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受命到永陵守陵,其六個兒子在腰站村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今天以愛新覺羅氏為主的滿族村。
說到該村的保護時,58歲的上夾河鎮人大主席包英杰體會很深,“我第一次到腰站村時,就被古村那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震撼了。”
包英杰當過鎮里的文化站長、宣傳委員,十幾年為保護這個傳統村落默默地做著努力。
他向記者講述了村里“尹登古居”的保護過程,“這個老房子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是典型的滿族傳統民居:四合院、萬字炕,窗戶還保留著‘盤腸’窗花,還有梳妝鏡、鑲琺瑯瓷片的木柜、雕龍屏風、花瓷瓶等,就像個滿族家庭博物館。2000年的時候,房子的主人叫肇宗華。當時他的家里特別困難,老房子多年失修,冬天的時候屋里都結冰,兒子想給他翻蓋新房,但他硬在老宅里挺著,他說,‘我就是想保護好祖上傳下來的這個老房子,總不能讓老祖宗的財產在我手里敗家沒了。’”
肇宗華的一席話,讓包英杰更加認識到了保護腰站村的價值,他意識到,保護看似失去了功能的老物件、老房子,其實是以實物遺跡留住了活著的歷史,讓那個時代的人文情愫得以傳承。包英杰呼吁老房子的保護與開發,得到了政府的重視。為此,縣政府召開了縣長辦公會議,縣文化局提出了老房子的保護規劃意見,政府購買老房子,由文物局進行維修,聘請滿族古建筑隊伍按原樣維修和恢復。
如今,“尹登古居”已經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這些保留下來的傳統村落中,很多村民對村落的保護是自覺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出自他們對“根”的敬仰和世代相傳的淳樸民風。
在朝陽縣西五家子鄉三道溝村,百年古樹依然蒼勁挺拔。該村黨支部書記張云龍對記者說,去年有人出一萬元要買下這棵樹,卻被村民們拒絕了,他們說這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多少錢也不能賣。
應該說,古村落不僅僅是村民們的生存空間,也是他們的精神家園。采訪時包英杰說,古村落不是“文保單位”,而是生產和生活的基地,它的改善與發展直接關系著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如果村民本身沒有保護意識,那么古村落就不會活到300多歲。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鄭州: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活”起來
鄭州市生態保遺工作推進會在新鄭召開。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楊福平出席會議。鄭州市財政局、文物局、各縣市區、管委會生態保遺工程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
評論:“瘆得慌”的天津瓷房子該被拍賣嗎?
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64號的“瓷房子”,因其主人的獨特裝飾,變成了當地一景。但是,自誕生之日起,瓷房子就被質疑“破壞歷史舊貌”、“裝飾俗氣”等。最近,瓷房子因其主人身陷借貸官司,法院宣布將被拍賣。【詳細】
文物古跡終究是要給人看的 怎么與世隔絕
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跡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詳細】
國家文物局調研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
近期,國家文物局調研組與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共同調研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工作,實地查看萬松老人塔、楊椒山祠、寧郡王府等文物保護單位騰退利用情況,并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與文物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座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