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云南怎么建
如何更好處理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早在1996年,云南省就開始了國家公園這一保護地管理模式的研究。“國家公園是新生事物,沒有充分的調研論證、規劃研究就做不好這項工作,這是我們云南國家公園建設的第一條經驗。”云南省林業廳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芳說,“國家公園不是旅游景區,而是保護地,是為了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生態區域。國家公園應該是以保護為前提,兼顧科研、教育、游憩、社區發展等功能。”
滇西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先探索國家公園模式,并于2007年6月成立了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包含國際重要濕地碧塔海、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紅山片區屬都湖兩個景區。這里的原始森林、高原湖泊、草甸牧場以及小熊貓、云豹、冷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具有很高的保護和觀賞價值。
2008年6月,國家林業局批準將云南作為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
云南省林業廳廳長侯新華介紹,云南已建成了8個國家公園,使生態保護面積增加了32.8萬公頃。在依法劃定的國家公園區域內,以不到5%的面積開展生態旅游,促進了對更大區域的全面保護。
根據監測,6年來,各個國家公園沒發生森林火災,水質、空氣質量均保持一級,與開展建設試點前相比,國家公園內的生態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我國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都在保護區內 國家公園要杜絕“只開發不保護”
建設國家公園,首先要理順管理體制。云南省先后出臺了試點工作意見、發展規劃綱要以及申報、評估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發布了國家公園基本條件、建設規范等一系列地方標準和八項地方性國家公園技術標準。
“國家公園專家委員會在云南國家公園試點、推廣、評估、立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在借鑒時也可以考慮將自然保護、旅游、文化、法學等相關專業的專家引入專家委員會,為國家公園建設出謀劃策。”楊芳說。
具體到操作層面,普達措國家公園從成熟旅游區轉化成國家公園,從而為更好保護環境提供了借鑒;普洱國家公園的建設則為自然保護區基礎上如何建設國家公園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招商時要選擇長期投資旅游而不是投資房地產的,在開發中要加強監管,在后期工作中必須加強科研和社區共建。”張登林說,“國家公園不必貪圖規模,關鍵要看其保護價值。”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自然保護區研究監測中心主任華朝朗建議,今后可以沿著“研究—試點—推廣”的步驟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在推廣建設中,要強調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國家公園建立不宜過多。”
國家公園的本質與宗旨是保護有價值的自然資源,而我國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最珍稀的物種資源、最寶貴的自然景觀,都在自然保護區里面。依托自然保護區,建設國家公園行不行?實際上,在建設國家公園過程中,勢必會碰上開發與保護如何協調的難題。
“不是不開發,但開發必須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張登林認為,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必須避免讓開發成了目的的情況。“現在回過頭來看,依托自然保護區是必須的。”
延伸閱讀:什么是“國家公園”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出發,提出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要改革舉措。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關于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國家公園一般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國家公園的保護強度僅次于嚴格的自然保護區和原野保護區,是自然保護區體系中的一個類型。
雖然冠以“公園”,但國家公園與傳統意義上的公園不同。它是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通過較小范圍的適度開發實現大范圍的有效保護,是一種能夠合理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關系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模式。在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日趨嚴峻的當下,通過這種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的模式,不僅可促進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能帶動地方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