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行業的冬天”到來了嗎?
面對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中國的城鎮化問題將異常復雜、尖銳并充滿挑戰性。
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政策的創新,通過多項國家戰略的實施,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解決中國的城鎮化問題,必須通過創新,通過創造性的發展才是生存之道。
去年,國家又提出了京津冀一體化,沿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成為國家發展的強勢驅動。
而反觀規劃行業,在經歷了大約十年的輝煌之后,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從業者都能感覺到陣陣的寒意。難道“行業的冬天”真的要降臨了嗎?
楊保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去年以來,整個建筑行業、規劃行業的業務減少、收入下降,讓大家感到了一絲寒意,很多人說,這是我們“行業的冬天”到來了,但我個人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我非常贊同今年清華同衡學術周的主題“人居·常態·創新”,我也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從過去的“非常態”走向“常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學科、我們的行業都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過去的“非常態”下,我們在做什么?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與局限性。
管子曾說“治國之道,首在富民”,文革結束的時候,我國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國家的貧窮使得治理無從談起,讓人民先富起來,就是它歷史的必然性,但為了“富強”也埋下了無數的問題,這就是它的局限性。
當國家經濟的發展依靠低成本的制造業、勞動力和土地來推動的時候,法律規定必須依照規劃出讓土地,地方政府請我們做規劃并非因為我們的水平有多高,或是我們的方案能夠改善人居環境,而僅僅是出讓土地的必要條件,土地一旦出讓,設計費用只占收益的很小一部分,行業就進入了一個“非常態”的循環。
那么現在,我們行業面臨什么“困境”?——國家發展模式進入轉型時期,地方土地賣不出去,收益大幅減少,做規劃變得艱難。
從世界范圍內看,當國家處于短缺時代,經歷由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率由30%增長到50%的起飛時期,所有的國家的生產能力都在高度提升,之后就會面臨產能過剩,不止工業、建筑業,我們的規劃隊伍也面臨過剩,我們過去三十年培養起來很強的畫圖能力,但需要我們畫的地方似乎變少了。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根本的出路在于創新。
其實,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還遠遠沒有完成,即使城鎮化完成了,城市的發展也永遠不會完成,我們還有事情要做,只是做的事情、做事的方式與以前有所不同。
我們要回歸到“常態”,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社會、正常的行業心態下,不要期待高歌猛進、兩位數的增長,而是重新認識、適應“常態”、主動思考,將我們的所學、所知、所愿與城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這才是我們規劃行業應該拿出的產品。
如何創新?——縱向提升與橫向混搭。
現代社會的創新有兩個方向,一種是縱向的提升與延伸,過去我們產品是一套完整的圖紙、說明書、模型、動畫,評審通過一單就結束了,這僅僅是賣產品,一種創新是由賣產品到賣服務,不僅做整體的規劃,還做投資與運營,將價值充分釋放出來;
另一種創新是橫向的混搭,互聯網促進人的交往,物聯網促進空間交流,在多專業跨學科當中才更容易找到新的方向、新的機會和新的價值。以上兩點清華都已經走在前列。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