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兩岸智慧城市建設的比較、借鑒與啟示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處于很好的政策環境中?!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明確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先后出臺,并成立了由25個部門組成的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將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從2008年起,智慧城市建設開始成為地方城市的目標,2014年,在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下,各地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情再度高漲。據報道,目前超過200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十多個省區市制定出臺了省級總體規劃。
不過,很多城市需要吸取多年來的教訓,過去對所謂 “生態城市”“低碳城市”“信息城市”“數字城市”等各種概念一陣風似的盲目追逐,導致了大量公共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遏制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
1.始終貫徹“以人為本”這一智慧的理念
人是城市的核心和最大的生產力,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理應圍繞人的需求而開展,也只有滿足了人的需求,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有活力。雖然在當下的語境中,“智慧城市”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深度創新應用,但是,如果缺乏了“以人為本”這一理念上的智慧,技術創新就缺乏目標、失去前提。
在過去三十多年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鎮建設“重表象輕實質、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運維、重視覺輕實用、重短期輕長遠”一直是被廣為詬病的現象,其本質上是忽略了人的需求。至少在以下幾個理念方面,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值得大陸地區的城市對比和借鑒。
一是安全、高密度的人口聚集。臺北市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是,生活非常便利,出門很方便就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吃飯、購物等消費,這主要得益于其較高的人口密度,幾個核心老城區都達到了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因為市民對日常生活類小商品的需求受制于購買路程,在輻射范圍內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支撐,商店經營會虧本。
大陸地區的絕大多數城市,舊城人口密度也不低,生活也普遍比較便利,但是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領導雄心勃勃、目標遠大,為了吸引心目中的高端人群,把城市框架拉得很大,高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建設高端樓盤,但結果卻是很多地方因密度太低,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維護已給地方財政帶來極大壓力,更加不要說支撐起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導致生活極為不方便,最后房子很難賣出去,即便賣出去了,買了房的市民也遲遲不愿入住,新城淪為“空城”“鬼城”。
我們在舊城改造或新城建設中,應客觀、科學分析未來的人口需求,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居住舒適、生態環保的大前提下,盡可能提高人口的密度,這樣不但能支撐日常小商品店的運營,讓生活更便利,另外人的密度高了,人與人的距離就拉近了,在所有的人際交流、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方面,都能節省時間成本,省出來的是巨大的社會整體經濟效應。
二是交通建設、管理方面的“以人為本”。交通擁堵是“大城市病”的核心病癥之一,臺北市過去也實施“以公路導向為主、行車效率最大化”的交通規劃,長期忽略人行環境,導致行人安全問題。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北萌芽“人本交通”概念,并逐漸蔚為風潮。
他們提出新的交通愿景:以捷運為骨干,公車為面,步行、自行車、市民小巴與出租車為最后一公里。在步行方面,重點加強對良好人行環境的營造;鼓勵自行車出行,推動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示范計劃;鼓勵乘公交車出行,設立公交車專用車道,公共交通換乘可以刷卡優惠,在遠離市區的高鐵站設置公交免費接駁換乘等;對私人運輸工具的使用限制非常嚴格。另外,臺北市道路普遍較窄,大多為雙向四車道甚至兩車道,而且高架、跨區的雙層快速路很常見,有效分流跨區的機動車流。
這些注重細節的措施,優化了整個臺北市的交通,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安全、便利和效率。
三是注重對公共空間的優化和挖潛再利用。臺北市土地面積有限,全市才271.8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達到9949人/平方公里,市區可利用土地非常稀少,因此,對現有空間的再挖潛就成了現實的選擇??梢粤信e挺多相關的案例,比如在高架橋下建置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等。
類似的智慧理念,還體現在臺灣地區城市其他諸多方面的細節中。正是因為對“以人為本”的一貫態度,當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起來后,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來更好地為人的智慧生活服務。我們很多城市應首先在觀念上改變長期以來熱衷“以物為本”的傾向,轉向“以人為本”。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