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2.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智慧城市建設同樣要遵循,各城市政府應避免過去對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盲目追逐,明確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
現階段,我國的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在全世界而言都處于領先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環境、主體積極性、技術支撐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條件,如果各城市嚴格依照國家政策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將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方面,應以市民的需求為核心導向,牢牢把握國家新型城鎮規劃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設的六大方向,在通盤考慮和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通過政企合作、政府采購、公開招標等方式,大力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到政府的智慧行政、基礎設施智慧化、公共服務智慧化當中,杜絕政府自身建設的低效和浪費。同時,要打通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接渠道,積極實施數據共享、功能對接,至少要協調好各部門的職能,避免建設過程中的重復、打架等現象。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應用不但已經在傳統的商業領域風生水起,也正在逐步進入傳統的公共服務領域,例如移動支付水電煤氣費、移動打車、互聯網金融、移動在線醫療和移動在線教育等。在新技術的創新突破下,市民的需求得到更多樣化的滿足,長期以來這些領域改革面臨重重困難的局面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應按照中央高層“改革、創新”的精神,順應新形勢,鼓勵和支持有利于資源更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做好監督和規范,預防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也要確保信息安全。
3.發揮社會組織的促進作用,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充分培育、引導、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通過舉辦展覽、博覽會、論壇、交流會、考察等交流活動,宣傳推廣智慧城市領域先進的理念、產品和服務,促成政府、企業、專家學者和消費者的直接對話,加快形成建設指揮城市的社會共識和合力。
國內外經驗交流與務實合作十分必要。國內不少城市探索出了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好經驗,比如廣州市番禺區的“四個民生”工程、武漢市市民之家、臺灣地區的智慧城市項目,都具有推廣的價值。另外,臺灣地區相對過剩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和大陸地區緊張的醫療教育資源之間有著深入合作的巨大空間。國外方面,日本的柏之葉智慧新城、豐田市智能社區都在探索以節能減排、低碳為基本目標的智慧城市,打造出較為成功的樣板;歐洲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德國的工業4.0等。中日、中歐間,不但可以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上相互借鑒,在智慧城市技術、產品和市場上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