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的國內外實踐經驗
國內海綿城市探索
深圳:研究、規范、示范三位一體實踐低沖擊開發理念
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引入低沖擊開發理念,積極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和南方獨特氣候條件下的規劃建設新模式。十年來,通過創建低沖擊開發示范區、出臺相關標準規范和政策法規,以及加強低沖擊開發基礎研究和國際交流,低沖擊開發模式在深圳市的應用已初見成效。
1、開展相關技術交流與研究
2004年深圳市舉辦了第四屆“流域管理與城市供水國際學術研討會”,深圳市水務局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和美國聯邦環保局簽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沖擊開發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框架。深圳市光明新區低沖擊開發示范區成為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系統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基礎研究與示范基地。通過將課題研究、國際交流與自身實踐相結合,促進城市雨水系統建設理念從快排為主到“滲、滯、蓄、用、排”相結合的轉變,為探索“自身可持續、成本可接受、形式可復制”的低沖擊開發模式奠定基礎。
2、編制完善地方相關導則規范
在國家標準《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400-2006)的基礎上,深圳編制了一系列關于低沖擊開發的地方技術規范。包括:①《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適用于深圳市的建筑與小區、市政道路、工商業區、城中村、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規劃、設計、管理與維護,規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統組成、設施種類以及設計準則,比較詳細地給出了徑流污染控制、雨水入滲和雨水收集利用的設計方法,并以附錄形式給出徑流污染控制設施示意圖;②《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質規范》,規定了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的水源要求、利用水水質標準以及水質監測方法;③《深圳市低沖擊開發技術基礎規范》(在編),適用于深圳市低沖擊開發及雨水綜合利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維護,規范要求低沖擊開發設施應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
3、創建國家低沖擊開發示范區
針對我國低沖擊開發建設模式缺乏規模化應用和實證的現實困境,2009年起,深圳市政府與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始推動深圳市光明新區低沖擊開發示范區的創建工作,編制完成《光明新區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整體工作方案》。2011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光明新區列為全國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示范區的具體創建工作從2010年開始,通過典型示范項目建設和追蹤后評價,逐步完善相關管理條例和技術手冊,到2020年全面建成低碳示范區。
福建:以省域專項行動和技術指南引導海綿城市建設
為減緩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發的城市內澇等系列生態問題,福建省政府開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專項行動。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近日組織編制了試行的技術指南,圍繞提高透水率的主要實現途徑,從規劃設計優化和工程措施推廣方面,分別提出在規劃設計中貫徹透水理念的設計要點和要求。
1、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途徑
指南明確了提高城市透水率的途徑包括加強城市綠化、推廣透水性鋪裝和強化雨水生態管理。加強城市綠化的主要方式包括通過因地制宜多建設城市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綠地、小公園等構建完整的城市綠色透水網絡;通過采用雨水花園、植草溝等下凹式綠地建設形式,提倡屋頂綠化,提高綠地的雨水滯留和滲透能力;提倡建設城市片林,綠地內宜多種植喬木、灌木等涵養水分能力強的植被。推廣透水性鋪裝材料是將目前采用的不透水硬化法改為透水硬化法,使建筑室外地面、道路、廣場和停車場等成為可透水地表,以便雨水入滲回補地下水。強化雨水生態管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礫石、沙土等自然要素,通過建造生物滯留池、滲井、滲透溝、砂濾池和采用透水路面、過濾帶、植草溝、屋頂綠化等措施,對不透水地表產生的降雨徑流進行蓄留、過濾、傳輸、滲透等,實現對地表徑流污染物的處理和地下水的補給,緩解因不透水地表面積增加引發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態問題。
2、明確規劃設計目標和任務
指南提出,規劃設計優化要以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為目標,將透水型城市發展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將低影響開發、精明增長、生態網絡、生態補償等理論內化到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積,提高城市透水率。
3、明確工程設施推廣的著力點
在工程設施推廣方面,指南要求,通過各類提高城市透水率工程措施的應用,達到減少暴雨徑流量、延緩地表徑流洪峰生成時間、減少面源污染以及涵養地下水的目的;通過綠地透水優化措施、城市硬化區域透水優化措施以及入滲、存儲設施等,以入滲、過濾、蒸發和蓄流等方式,使地塊開發后透水率盡量接近或優于之前的狀態。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城市空間布局,綜合利用綠地、水體等自然條件,優化園林景觀設計,增加園林景觀的雨水生態管理功能。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