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化”在行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布局新境界
7月1日,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來說,是一個富有戰略意義的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性文件。
這一系列文件的通過,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內容的具體落實,為各地“綠色化”行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帶一路”“推動中國高鐵和中國核電走出去”“中國制造2025”……回顧今年以來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無一不跟探索綠色化、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有關。從理論到制度、從制度到實踐,“綠色化”正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走向新境界。
頂層設計:“生態文明”與“綠色化”
3月24日,“綠色化”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在“新四化”即“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會議新加入“綠色化”,使“新四化”變成了“五化”,極大地豐富了“發展”的內涵。
有人可能會覺得,從字面上看,“綠色化”只是一個抽象口號,但對“綠色化”的理解卻經過了一個歷史的演進過程。“綠色化”這個詞,并非一個憑空造出的概念。早在1949年,《人民日報》就有一篇介紹前蘇聯“綠色化”的文章,那時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植樹造林、綠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這個詞開始被用在食品、生態農業等領域;再后來,這個詞開始被用在建筑、化工、制造業、環保等領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內涵不斷豐富。
到今天,“綠色化”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迫切的需要。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種需要有多么迫切:去年一段時間內,在全國74個按新的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城市中,達標比例僅為4.1%;全國超過1億畝耕地受污染;受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比例達10%左右。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將“綠色化”與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列,是又一大創新,意味著我國的發展從“四化”建設變成“五化”一體。
新的理論,總是新實踐下的高度提煉和升華。“綠色化”提到“五化”的地位,也是理論創新的必然——在十八大上,“生態文明”被首次提到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并列的地位,開始成為全新的“五位一體”。而十八大報告的起草組組長,正是習近平。
梳理新華社等媒體的公開報道,我們可以發現,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是幾十年持續地關注。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不能“跑偏走神”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草案(下簡稱草案)正式提請審議。草案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詳細】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詳細】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召開
5月18-20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之際,第四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為“創新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設立三個平行論壇,與會人員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綠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等話題展開研討。【詳細】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