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如何建 院士支招:用微生物原位生態修復
海綿城市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在寸金尺土的廣州,海綿城市該怎么建?如何建設一個能夠處處“吸水、蓄水”的海綿一樣的城市呢?根據《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廣州未來將規劃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區域。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日前在廣州市水務局召開專題講座中提出,廣州要建海綿城市要采用新思路,其中治水不能再停留于對河涌清淤,而是要通過微生物技術恢復整個水體生態系統,為廣州建設海綿城市“支招”。
什么是海綿城市?強調自然積存、滲透、凈化
據悉,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保護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生態敏感區,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緩釋”并加以利用。
王浩指出,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偏重于經濟和社會功能,強調“堅固耐用、經濟美觀”,對生態環境和水源涵養功能的考慮不足,特別是對城市化的水文效應認識不足,造成一系列水、生態、環境問題。例如:對馬路和停車場等采用硬化方式,避免雨天帶來的泥濘問題;對城市河道采用渠化方式,人為增加排水流速,縮減河道斷面,節省兩岸土地;對城市河湖進行圍填侵占,增加建設用地等。
王浩強調,海綿城市建設核心思想是“一片天對一片地”,把城市劃分為400-500米×400-500米的一個個小方塊,就地消納對應天空的雨水,把城市集中的大會流變成分散作戰。每一小片守土有責,剩下部分區域連聯防,進行立體多層次多功能的分流分治。王浩將立體化的排水體系從空中到地下分為11層,最頂層的就是屋頂綠化,最低層的就是深層排水系統。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伴隨而來的城市雨島效應也不斷顯現。王浩指出,這種現象在廣東地區尤其明顯,在城市地區,上千萬工業設備、汽車在運作過程中都在散發熱量,形成強大的上升熱氣流,當熱氣流與城市上空的冷空氣相遇,城市就成了降雨中心區。
此外,城市的不透水面積越來越大,排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如立交橋、地下通道等下凹式易撈設施越來越多,也導致城市內澇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王浩看來,要建設好海綿城市,廣州的任務更重。因為廣州面臨著市政排水管網標準偏低、雨污合流,污水管網負重大等一系列問題。未來必須要多建公園綠地,把河涌內湖洼地利用起來等種種措施多管齊下。
對于廣州近年掀起的治水大幕。王浩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廣州治水不能再停留在清淤、種水草、養魚這種傳統生態恢復方式。要運用微生物技術,因為整個中國南方水體里有100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專門吸收黑臭水體中的總磷、總氮、COD等“臟東西”。這些“臟東西”被“吃掉“后,整個水體的水生生物系統便會得到改善。而且關鍵是,這種治水方式的成本要更低,”傳統方法每平方米水面要400元以上,這種微生物技術每平方米只需要80塊。“
對于目前廣州東濠涌在建的深隧工程,王浩也持贊成態度,“如果在東濠涌地面上建排水系統,要花16億,地下深隧只需7億左右,西壕涌地上和地下之間更是有35億和9億之間的差距;東濠涌深隧效果如何還要進行模擬試驗才能下結論,但從趨勢來說,建深隧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美國三分之一的城市有地下系統,中國一個城市也沒有。”
廣州市水務局方面也表示,國家推行“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解決雨水“滲、滯、蓄、凈、用、排”等問題。而現在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統仍是常規的城區排水系統,因此這與建設深隧并不矛盾。建設深隧是解決城區超標準雨水的排放問題,同時還可發揮初雨調蓄,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海南省公布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
記者從(海南)省住建廳獲悉,為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省住建廳制定了《海南省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2018-2020年)》,自2018年至2020年在全省城市(包括縣城)進一步開展【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