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改善“水生態” 巧做“水文章”
此外,水生所還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號召,鼓勵科研人員在崗或離崗創業,允許科研人員在認真履行所聘任崗位職責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所在研發團隊的科技成果在崗創辦科技型企業。
目前,水生所已辦理1位研究員離崗創業,趙進東說:“在水生所,科研人員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包括創業。”
除了人才,創新文化也是研究所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趙進東認為,基礎研究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動腦筋,需要人有創新意識,做前瞻性的革新。水生所為科研人員營造了和諧寬松的文化氛圍,幫助大家發現更多的科學規律,并利用科技知識創造財富。
根據發展需求,水生所將“一三五”與“十三五”規劃相結合,從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統籌安排使用特色研究所建設特別支持經費,其中50%將用于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的培養和引進,20%將重點用于促進學科發展和前沿探索研究,30%將用于科研基礎能力建設。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7月14日,水生所三峽水庫生態系統試驗站項目通過了預驗收并投入運行。
該試驗站建設面積約4826平方米,2013年10月開工,今年4月全部完工。趙進東指出,該項目的建成將顯著改善野外臺站的硬件條件,有助于全面揭示三峽從河流生態向水庫生態轉化的過程和機理、庫區水生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藻類水華生消機制等,對三峽庫區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面向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需求,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水生所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共同組建了微藻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中心引進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該團隊是國際上較早開展能源微藻的大規模培養、微藻生物柴油、航空汽油及高附加值生物化學品研發的團隊,為本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以三峽水庫生態系統實驗平臺、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等對外合作平臺為基礎,水生所將建立研究所本部與分中心復合發展模式,實現產業技術研發、公共技術技術服務和產業支撐服務三大功能。通過探索“本部+基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政產學研”合作的途徑,“我們的一些科研人員將走出實驗室,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趙進東說。
“十三五”期間,水生所進一步建立以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流域生態經濟和公共政策研究為主線的流域生態系統健康新研究領域,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紅線可實施方案和南水北調工程生態效益維護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