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西部地區農村城鎮化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我國村鎮建設的基本方略,它的實施將對城鄉地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我國西部地區歷來與國家民族發展息息相通,研究西部地區村鎮格局多維演進規律、內外驅動機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農村城鎮化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沒有完成,還將有上億人口轉移到城鎮非農產業就業,而農村城鎮新格局是實現由農村向城市建設轉移的中介和橋梁。這在城鄉分異較大的西部地區,尤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農村城鎮化要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統籌起來,更好發揮其對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村城鎮化是指農村地域的城鎮化過程,是鄉村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收入水平和結構、人口素質、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與城市工業文明逐漸接軌的過程,是城鄉差別逐步縮小并走向融合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一是提高農村地區經濟實力。大量農業剩余人口離土不離鄉,就地轉變為城鎮人口,通過規模效益促使經濟集聚和社會分工,提升農村生產效率,提高農民就業和收入水平。二是有利于保護農耕文化。農村城鎮化不但為農民帶來物質的豐裕,也為農民帶來城市文明的精神享受,更有利于加大文化建設工作,保護、傳承及創新農村民俗文化,講好鄉村故事。三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農村鄉鎮建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產要素城鄉間有效流通和合理布局,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四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農村中心鄉鎮(縣城)是各種信息、商品、醫療衛生的中心,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向該區域傾斜,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知識素養和職業技能,滿足農村城鎮化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
單一“生活功能”轉向
“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復合
中國農村有57萬多個行政村、360多萬個自然村,村莊數量多且規模小,尤其是地廣人稀的西部地區,自然村莊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對不適宜居住的村莊應實行移民搬遷,合并小村莊、建設鄉村小鎮是未來方向。率先推進村鎮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村莊整合與發展,是切合西北地區農村實際、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村城鎮化不是對自然村落的簡單合并,更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逐步由單一的“生活功能”轉向“生產、生活、生態”的多功能復合。一是更加重視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實際需要。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屋是農民的安身立命之處,在拆遷安置過程之中,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考慮農民主體生產生活實際,將農民的居住需求、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和自然及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保持鄉村的宜居環境。二是更加重視產城互動規律。產業發展是實現西部地區農村城鎮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產業支撐,大量待業人員集聚于城鎮,容易引發社會問題。三是更加重視民族習俗及特色鄉村文化發展。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今天,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短板。很多鄉鎮政府加大了文化建設工作,但與鄉村振興相適應的優秀文化作品相對欠缺。四是更加重視城鄉新型關系構建。優化村鎮空間結構,轉變農村生產要素組織方式,破解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經濟失衡等問題勢在必行。五是更加重視鄉村內生動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和非農領域,農村有文化、懂技術、懂經營人才不足,缺乏人力資源的支撐和保障。因此,在新型村鎮建設過程中,要著重培育鄉村內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遵循地方實際 選擇適宜路徑
西部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有效把握在要素整合、外部環境變遷及社會需求驅動下,鄉村地域功能、經濟形態、空間格局和社會組織結構的演化和變異,構建村鎮新格局,塑造村鎮發展新主體、新動力。因地制宜采取小集中、大均衡模式,順應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客觀現實,也是解決以空心化、空殼化、灰色化等為表征的“鄉村病”的有效路徑。對于一些不具備條件、人口流失的空心村,應退宅還田還林,優化生態治理,完善和支撐鄉村文明和穩定發展。
在環境和資源雙重硬性約束下,西部地區亟須優化鄉村發展環境,推動城鄉要素融合,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脫貧攻堅,加強村鎮基層治理。一是著力優化農村發展軟硬環境,新興產業發展要取得新突破。要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及西部新一輪大開發歷史機遇,強化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承接東中部地區及國際產業轉移,通過項目建設帶動鄉村發展。二是著力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建設要取得新突破。西部地區大地景觀出色,藍天白云雪山草原戈壁,生物和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綠色發展大有可為。西部是人類祖先發祥地,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西部更是少數民族集聚區,文化差異較大,又各具獨特優美文化,必須尊重當地文化習俗,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在舊城改造中保護城鎮歷史建筑、民族文化風格等歷史風貌,積極提升城鎮功能。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民族風情小鎮的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小鎮或田園綜合體。三是著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脫貧攻堅要取得新突破。實現城鄉生產要素、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不斷增強城鎮對鄉村的帶動作用和鄉村對城鎮的促進作用。將2020年后西部地區相對貧困的城鄉統籌轉向前瞻性謀劃,加快城鄉扶貧標準建設,以及全方位健全和完善社保體系。需要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下大力實現全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四是著力發展健康教育事業,農民素質提高取得新突破。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加強對東中部人才的引進步伐,補齊城鄉基礎教育及醫療衛生短板。做好農民職業教育,完善農村人才市場,積極拓寬人才市場服務功能領域。另外,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治理有效”新目標。
編輯:楊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