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邁向全域公園城市
在“創新之城”深圳,這座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1320個公園星羅棋布。
從特區建立前僅有2個公園,到建成“千園之城”,再到如今邁向全域公園城市,“公園即城市、城市皆公園”的人居愿景在這里落地生根,“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成為人民的生活日常。
“千園之城”邁向全域公園城市
2019年,深圳實現“千園之城”目標;2022年,《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出臺;2024年,《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得到國務院批復,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滿活力的國際一流公園城市”;2025年5月,《深圳經濟特區公園條例》正式施行……
深圳持續推進全域公園城市建設,規劃引領、制度創新,公園年年“上新”,不斷提質升級。
香蜜公園、人才公園、前海石公園等高品質、國際范的公園成為亮眼的城市名片;人民公園、四海公園等老公園經過改造煥發新生;虹橋公園、雪竹徑公園、北站中心公園等一批新建公園帶來了區域品質的蝶變。
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介紹,截至2024年底,深圳全市公園數量達132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75平方米,預計到2035年將建成各類公園1500個以上,實現居民5分鐘可達綠色開敞空間。
通過實施山海連城、生態筑城、公園融城、人文趣城四大行動計劃,深圳全市公園布局的均衡性和可達性明顯改善,基本形成“藍綠為底、疏密有致、山海連城、四季有花”的城市風貌。
科技賦能 開放共享
來到筆架山體育公園,把車停在超充站充電,點一杯機器人制作的咖啡,在室外智能健身房鍛煉身體,手機下單30分鐘后,無人機攜帶著外賣從天而降……
從2024年起,深圳向科技企業開放公園應用場景,在蓮花山公園等多個公園開通了16條無人機配送航線,咖啡機器人、智能琴房、無人AI商店、智慧跑道、無人清潔車、無人清潔船、剪草機器人、巡邏無人機、植保無人機、無人機AED急救等智能設備遍布全市主要公園。
與此同時,深圳公園開放共享還催生了“公園+文化+商業”的新業態。2025粵港澳大灣區花園大賽舉辦期間,10天累計吸引128.3萬人次參觀,直接消費突破2048.6萬元,帶動附近商圈銷售額同比增長40%,“公園經濟”釋放出強勁消費動能。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主要城市公園評估報告(2024年)》中,深圳躋身公園周邊活力值排名前三的城市。深圳,正借助公園周邊活力值激活“城園共生”模式,促進公園與周邊功能融合,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通山達海 暢享自然
春天,在蓮花山公園放風箏;夏天,在洪湖公園賞荷花;秋天,在四海公園拍落羽杉;冬天,在深圳灣公園觀候鳥……千園千面,萬般好景,在深圳,總有一個公園可以治愈人心。
除了遍布全市的公園,深圳還依托山海資源,創新構建了“鵬城萬里”多層次戶外步道體系。3600公里戶外步道將公園、社區、郊野串珠成鏈,銜接自然與城市、山林與社區,聯通城市生態毛細血管,使得“山、海、城、園”有機融合。
全長200公里的鯤鵬徑,橫貫深圳市域東西。鯤鵬徑一號橋為野生動物棲息遷徙預留充足的空間,打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互不打擾、和諧共生的“雙通道”。“它既是遠足徑,也是生態廊道。”深圳自然與歷史研究學者南兆旭說。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推進公園增量提質、集群連片。”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主任周超說,深圳將創建“通、達、和、美”的全域公園城市,努力實現“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的目標,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美麗圖景繪成現實。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鄭州:數字賦能讓公園治理更“智慧”
將“五結”服務經驗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創新推出“黨建+網格+大數據”智能體治理模式,以“全鏈條責任、全要素單元、全回應渠道、全參與活力、全覆蓋中樞、全周期運轉”六大體系為骨架【詳細】
貴州:“山地公園省”的“流量密碼”
從黃果樹巨瀑轟鳴,到荔波小七孔碧潭倒映,再到梵凈山巔云霧鎏金,貴州在“長夏全無暑氣侵”的多彩山水畫卷中彰顯清涼魅力,更以豐富的業態讓清涼觸手可及【詳細】
中國首座海鹽主題文化旅游公園在大連開園
7月20日,中國首座海鹽主題文化旅游公園——大連海鹽世界公園正式開園。該公園由大連鹽化集團傾力打造,以“海鹽”為核心IP,深度融合傳統鹽業文化與現代生態旅游,開園當天同步啟動的鹽田蝦捕撈季【詳細】
從“蘇超”到“浙BA”大眾賽事燃動夏日文旅消費
近日,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浙江省城市籃球聯賽(“浙BA”)等紛紛迎來最新一輪比賽。從場內到場外,從線上到線下,票根撬動文旅體商,大眾體育的熱情催熱了賽事經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