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亮馬河遞出城市更新綠色答卷
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河畔亮馬小院內的特色商鋪。
夏暮時分,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河燕莎碼頭燈火初明,游船載著游客緩緩駛過,兩岸餐廳的露天座位上坐滿了食客,岸邊步道上居民們推著嬰兒車散步……這幅“船在水中游,人在畫中坐”的圖景,很難讓人聯想到10年前這里還是一條無人問津的“龍須溝”。
作為北京城市更新的標志性項目,亮馬河的蛻變不僅是一條河的生態修復,更是一場以水為脈的城市空間重構。從“龍須溝”到“國際化水上會客廳”,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已成為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生態修復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亮馬河的轉變源自于一場刀刃向內的生態革命。
2019年,北京市朝陽區提出“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啟動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建設,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和人民城市理念,推行水岸共治,系統治理,堅持“四個一流”——一流的理念、一流的設計、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運營,先后實施了河流整治、橋梁改造、慢行連通、景觀亮化、河湖貫通、旅游通航和文化提升等七大工程。
亮馬河改造利用自然的力量修復自然,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將部分河段兩側退地還河,修復濱水空間,促進水生態系統的修復及河道系統生物鏈的構建。蔥郁的水岸植物柔化水陸邊界,坡腳處魚巢磚為魚蝦提供生產空間,更多生物群落得以在亮馬河安家。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亮馬河改造工程摒棄傳統“硬質化”治理模式,采用生態駁岸、沉水植物種植、再生水補給等技術,打造“會呼吸的河道”。如今,亮馬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透明度超過1米,水生植物覆蓋率提升至70%,成為北京市首個實現“零污染入河、1米透明度、Ⅲ類水體”目標的城市河道。更值得關注的是,項目創新性引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通過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設施,年消納雨水超20萬立方米,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提升。
“現在河里能釣魚、劃船,岸邊有鮮花綠樹,這才是城市該有的樣子!”家住左岸公社的居民王女士感慨道。
一條河激活一片商圈
生態紅利的釋放,為城市更新注入強勁動力。朝陽區以亮馬河為紐帶,構建起“生態+文化+消費”的復合型發展模式,推動濱水空間從“環境包袱”向“經濟高地”轉變。
在亮馬河畔的亮馬小院內,城市休閑度假的愜意感撲面而來,5家各具特色的小店將院子裝點得別具風格。“當初我們決定把門店開在亮馬河畔,正是看中了這里‘水、岸、商’融合的特點。”一位店鋪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其店開業3個月客流便超預期,周末上座率達100%。
在河道治理基礎上,朝陽區以“國際化、高品質、慢生活”為定位,規劃了“一河兩岸”商業帶。截至目前,已引進各類品牌商戶87家,涵蓋國際餐飲、文創零售、運動休閑等多元業態,其中首店、旗艦店占比達35%。
在商業煥新方面,亮馬河沿線致力打造“日咖夜酒”“水岸市集”等新業態,吸引超200家國際品牌入駐,夜間經濟貢獻率提升至40%。沿岸商鋪的經營數據印證了這場蝶變。“我們的商鋪銷售額比改造前增長了3倍,亮馬河已成為朝陽區消費新地標。”某餐廳負責人說。
亮馬河畔,文化賦能更是亮點紛呈。亮馬河國際藝術季、水岸音樂會等品牌活動年均舉辦超百場,吸引游客超500萬人次。
讓居民成為最大受益者
“以前遛彎得繞著河走,路線不定、路面不佳,鍛煉效果也不好。現在,沿著濱水步道走,既能有效鍛煉身體,還能欣賞沿途風光,體驗好極了,我每天都得走上一圈!”亮馬河周邊居民劉大爺的感受道出了亮馬河更新的核心邏輯——以人民為中心。
在改造過程中,朝陽區同步實施了18公里濱水慢行系統建設,除了設置休憩驛站、無障礙坡道外,還新增了公共衛生間和智能儲物柜。
便民服務更延伸到“水上”。2023年開通的游船線路實行“日游+夜游”模式,設置6個碼頭銜接地鐵10號線、14號線,推出的“30元惠民票”占售票總量的65%。
亮馬河沿岸社區居民李女士興奮地說:“亮馬河更新改造后,大伙兒的生活品質大大提升了。一下樓就能健身、看戲、逛市集,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城市更新!”
政策賦能下的“共建共治”
亮馬河的蛻變,始終映射著政策的精準賦能。
2021年印發的《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將亮馬河沿岸更新納入“軌道微中心”重點項目,明確“以水帶岸、以岸興城”的更新路徑。
2023年初,朝陽區組建朝陽文旅集團,啟動亮馬河文化經濟帶規劃建設,牽頭成立了亮馬河商業聯盟,對標世界頂級水岸經濟帶,圍繞“未來城市,多樣再生”的功能定位,通過重大文旅項目導入、水岸節點商業優化提升、舉辦高頻次品牌化文娛活動,促進文商旅體消費提檔升級,致力于打造世界級濱水活力消費經濟帶。一期圍繞“潮趣城市、多樣秀場”功能定位,亮馬河河道周邊的一些商業空間做了整體定位和眾多點位的升級。例如,亮馬小院、雙層平臺、主題售賣車等河岸沿線文化商業設施,通過這些點位的打造,讓市民游客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亮馬河。
亮馬河的改造不是簡單地“造景”,而是通過水系治理串聯起生態修復、商業升級、民生改善,形成可持續的更新生態鏈。這反映出:城市更新不是物理空間的簡單改造,而是城市功能的系統性重構。
站在新起點,亮馬河文化經濟帶二期圍繞朝陽公園城市更新,聚焦“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的規劃理念,圍繞朝陽公園構建商業休閑、生態林園等九大板塊,多個點位同步推進改造提升,推動“微博IN”跨次元引力場、阿派朗親子樂園等商業項目開放運營,泡泡瑪特城市樂園、郡王府“四季客廳”、朝陽規劃藝術館、貝殼劇場及中心演藝島等多個場所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該區域的文化和經濟格局,打造城園合一的多元文化聚場。
如今,亮馬河已成為展示北京國際化形象的“新窗口”,其更新經驗正被復制到通惠河、涼水河等項目中。這條河的重生證明:城市更新的本質,是讓每一條河流都流淌著民生溫度,讓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出發展活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北京國際兒童設計周永久會址落戶綠心公園
北京國際兒童設計周永久會址暨“Supernova土豆王國”國際兒童藝術文化基地開幕盛典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舉辦。該盛典以“時尚與夢想”為主題,是2025年北京國際設計周重點活動板塊【詳細】
深圳邁向全域公園城市
從特區建立前僅有2個公園,到建成“千園之城”,再到如今邁向全域公園城市,“公園即城市、城市皆公園”的人居愿景在這里落地生根,“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成為人民的生活日常【詳細】
鄭州:數字賦能讓公園治理更“智慧”
將“五結”服務經驗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創新推出“黨建+網格+大數據”智能體治理模式,以“全鏈條責任、全要素單元、全回應渠道、全參與活力、全覆蓋中樞、全周期運轉”六大體系為骨架【詳細】
貴州:“山地公園省”的“流量密碼”
從黃果樹巨瀑轟鳴,到荔波小七孔碧潭倒映,再到梵凈山巔云霧鎏金,貴州在“長夏全無暑氣侵”的多彩山水畫卷中彰顯清涼魅力,更以豐富的業態讓清涼觸手可及【詳細】